
從得知母親的病并確診開始,就想把這一路的心歷路記錄下來,但直到現在還沒有這個勇氣提筆。只能不斷的把自己練就的更為強大,在母親面前變得更為樂觀與自信,這樣才能給母親以更堅強的后盾。
經歷外公的去世那時還不懂事,只知死是天人永隔,對死亡是一種恐懼與看著大人傷心而來的傷心;再次經歷二姑的突然離世,那時正是計劃回歸寧靜的路途中,這場意外也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改變了我對人生的定義,也讓我對死亡從恐懼變為隨時恭候的敬畏。誰也躲不開這一個宿命,就跟生一樣,死就是生的那一刻便注定了的。但在這時我也沒有明白,死亡是什么?
在母親就診的這一路,她從絕望到看到希望,再到強烈的求生欲望,我也跟著母親從絕望到崩潰,再到現在這樣的看似寧靜;這短短的兩個月,于我而言像是過了兩個漫長的世紀,心里一路波折起伏;受到這一路的鼓勵與幫助無法用文字來敘述與表達。母親說,因為她人緣好,所以在這個艱難的階段全村的人及她的娘家全村的人都去看她。上天說,好人會有好報,我覺得若真有好報,則讓一個人內心安靜的離開這個人世,這才是最好的報答吧。
感謝現代發達的醫學與近幾年來不斷提升的醫德,中國的土壤里醫患關系不知道什么時候被污染的讓老百姓不敢去看醫生,一是看不起病,二是覺得不送禮就不敢相信醫生會全力的求治。在為母親求醫的路程里,我要深深的感謝那幾位素不相識的醫生給了我勇氣和希望,感謝那幾位從未蒙面卻傾心而助的朋友,感謝那些在我最需要鼓勵與幫助的時候及時給予各種援助的好友,這一路走來讓我的內心充滿著無限的溫暖、希望與勇氣。
感謝這本書的編者與書中的故事,讓我明白死亡只是一個結點,向死而生需要的是一份寧靜?!吧缦幕ò銧N爛,死若秋葉之靜美,點一盞心燈,讓生命泊于安寧”,活著與死亡并沒有區別,呈現在外的只是一種表象,讓內心更多一份安寧,讓生命里多一份愛?!坝袗?,會有奇跡,有愛,沒有遺憾?!?!
更要感謝的是母親這次的兩位主治醫生陳老師與劉主任。因為工作關系母親后期的化療都是父親相伴,每天唯有電話和母親溝通,在化療期間母親也時常提起兩位主治醫生的一些安慰、鼓勵與細心的治療。原本為了節約費用想在市醫院進行化療的,但母親相信兩位醫生不想換地方,這也是因為這份關照所至吧。也要感謝王醫生及科室所有的醫護人員細致的照顧,希望會有奇跡,希望在母親的堅持下會有新的藥物出來。
看完這本書,也對醫生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當醫生的都有一個“救死扶傷”的使命,但“有時是治愈,常常在幫助,總是在安慰”讓我看到感動的落淚。
“每個人一生都會或遲或早面對生離死別,懷念摯愛的人時,我們是否還應反思自己的人生態度,重新審視生命,洞悉其真諦呢?懷揣悲傷,收好眼淚;感恩生命,緊握當下,重拾幸福,飽滿人生?!蹦赣H說他不怕死亡,但她積極的配合治療和鍛煉,她對生的渴望更為強烈。相信母親的樂觀與從容會讓她內心更多一分安寧。
感恩活著!感謝死亡!
死亡如此多情讀書賞析 第(2)篇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由這本書想到15年豆瓣十佳暢銷書《最好的告別》,作者從更客觀的因素分析推薦善終服務和生前遺囑?!端劳鋈绱硕嗲椤愤@本書收集了那么多病房中與死亡有關的故事,講述的也是同一道理,試著改變對死亡的看法,也試著改變對醫學的態度。
醫學本質上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試驗科學,有很多時候,它是經驗的甚至是先驗的。所以,它永遠有再考慮和再斟酌的必要和余地。而且,醫療行為的主體(簡單地說是所有醫療從業者)和對象(簡單地說是所有患者)都是完全不同、能力有限的人類個體,所以醫療臨床有時甚至會常?!俺鲥e”。雖然我們得承認,對于病人來說,醫學或者醫生的任何錯誤都可能導致不幸。但是,除了法律和各種規章制度可以追究的之外,這種錯誤卻真有不可避免和必須承受的一面。
我很喜歡其中的一個故事:一位女士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便拒絕了一切臨終搶救措施,采取姑息治療盡可能減少疾病帶來的疼痛,把病房裝飾得和家一樣溫馨,給每一位家人朋友寫信,安詳優雅得度過了人生最后旅程。面對死亡,她一如既往的優雅,予以生命尊嚴。如若某日,我也將面對這樣的情景,希望我也能這般從容,選擇有尊嚴的死去。
死亡如此多情讀書賞析 第(3)篇這是一本關于死亡的書,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哭了很多次。從醫生的視角看重癥、癌癥患者,有14歲的小女孩,年老的耄耋老人,也有20.30歲的青年,有農村的孩子,有副市長,每個故事的終點都是死亡。描述了很多臨終的場景,讓我震撼不已心里很難平靜。正如那句話所說,醫生現實中往往能做的就是:總是在安慰,常常在幫助,有時是治愈。對于注定的結局,我們會如何選擇呢?死亡是生你的終結,但亦同樣需要尊重。不做過度搶救,讓他(她)體面的離開可能是對他最大的尊重。我曾經在鬼門關走過一次,當時也在心里很多次想象自己死去之前需要做什么。讀完這本書我確乎是有了答案。對于我,鬼門關一直不太遠,但是現在心境淡泊了很多。我們談了太多的生,卻沒有勇氣直面死亡,這是每個人需要面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