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案的涉案人物之多,案情之復雜,推理之縝密,簡直嘆為觀止!以下將主要時間線及涉案人員證詞作簡單整理。(以下嚴重劇透?。?!慎入?。。?/p>
一、時間線
20:45 火車到站貝爾格萊德。
21:15 火車開出貝爾格萊德。
約21:40 男仆準備好安眠藥,離開死者房間。
約22:00 秘書離開死者。
約22:40 瑞典太太不小心打開死者的房門,看到死者在看書。(最后一個看到死者還活著的人。)
00:10 火車開出溫科夫齊。(火車晚點。)
00:30 火車陷進雪堆里。
00:37 ?00:45 ?死者房間響鈴,敲幾次門后法語回復“按錯了”,同時,俄國公主按鈴。(注:此處時間點出現矛盾,公主房間響鈴時波洛看表是“差二十三分一點”,俄國公主證詞是“差一刻一點”,有八分鐘的時間差,但是這兩個時間點作者又都交代的很肯定。)
約01:15 女仆離開公主房間,回自己房間拿毯子送去公主房間,撞上“列車員”(身材又小又黑,說話女里女氣)。
01:17 哈巴特太太房間響鈴,反應自己屋內有個男人,發現列車員制服鈕扣。
解決完哈巴特太太的事情后,波洛叫列車員(米歇爾)拿礦泉水。
喝水后快要睡著時,有重物碰到門的聲響,開門看到穿猩紅睡衣的女人。
00:10-01:45期間, 秘書在自己房間看到有“列車員”從餐車方向走過來。后又看到穿猩紅色睡衣的女人往餐車方向走過去。
01:45 上?;刈约悍块g,秘書叫列車員去鋪床,上??吹矫绹鴤商焦侣砉硭钏畹拈_門觀察。
二、死者及涉案人員信息
(一)、死者
死者塞繆爾·愛德華·雷切特原名卡塞蒂,是一個十惡不赦的綁匪,參與多起綁架勒索案,且是阿姆斯特朗慘案的主謀,逃脫制裁后,更名換姓,過上上流社會的生活。(阿姆斯特朗慘案大致情況:
阿姆斯特朗上校,英國人,妻子是當時最著名的悲劇演員琳達·阿登的女兒,之后定居美國。她們三歲的女兒小黛西被綁架后撕票,阿姆斯特朗太太受刺激早產導致母子雙亡,阿姆斯特朗上校承受不住打擊隨后吞槍自殺。當時被視為最大嫌疑人的法國保姆,也含冤跳樓自殺。)
死亡時間:午夜至凌晨兩點
尸體狀況:死者身中十二刀,其中,有一兩刀很用力,把骨頭和肌肉上堅硬的韌帶刺穿,還有幾刀力度很小,像是隨意劃了幾下。大多數刀口都是右手刺的,但有一刀很明顯是左手刺的。還有兩刀很深但血流比正常情況要少,是死后沒多久刺的。
死者房間發現的線索如下:
1.有安眠藥的空玻璃杯。
2.兩根火柴梗,一根圓,一根扁,圓的是雷切特的,扁的是火車上的那種。
3.一塊女人的手帕,很精致,繡著H。
4.一根煙斗通條。
5.睡衣口袋里的金表,表殼癟了,時針指向一點一刻。
6.小桌子上燒焦的紙片,處理后顯示:“記(得)小黛西·阿姆斯特朗”。
兇器:一把錐形匕首,在哈巴特太太的洗漱包里,洗漱包掛在與死者房間相通的連通門上。
從以上線索可大致推理出:
1.死者服用了安眠藥,現場沒有掙扎痕跡,應該是睡著之后,被亂刀刺死。
2.燒焦紙片上的字跡顯示兇手可能跟阿姆斯特朗一家有著密切的關聯。
3.兇手至少有兩人,可能有男有女,至少有一個左撇子。
(二)、以下為涉案人員證詞及時間線
1. 列車員
姓名:皮埃爾·米歇爾
國籍:法國
座位:正對著16號臥鋪
時間線:
00:37 死者房間按鈴,隨后用法語道:沒事,我按錯鈴了。(波洛證實)
接著去應了另一個鈴,俄國公主的鈴,公主讓他去叫女仆。(波洛證實)
1:00 在雅典車廂和其他兩個列車員聊天,聊了十分鐘(另外兩個列車員證實)
1:15 從雅典車廂回來,去應了美國太太的鈴(波洛證實),接著去應波洛的鈴,給波洛拿了一瓶水。(波洛證實)
約半個小時后,去給麥奎因鋪床,此時麥奎因和英國上校聊天,后來一直在座位上。
疑點:看到一位穿猩紅色睡衣的太太去過道盡頭的洗手間。
2. 死者秘書兼翻譯
姓名:赫克托·威拉德·麥奎因
年齡:三十歲左右
國籍:美國
臥鋪:二等廂,六號下鋪,波洛搬走后獨自住。
時間線:
晚飯后 跟阿巴思諾特上校聊過。(波洛證實)
去找雷切特先生,記備忘信件。(列車員作證)
約00:00 在溫科夫齊和上校下過車,從餐車的門,門沒栓著。(阿斯巴諾特上校作證)
00:00-02:00 和阿巴斯諾特上校在自己房間聊天(列車員作證),期間列車員走過去一次,一個紅衣服女人走過去一次。
約02:00 列車員鋪床,上?;刈约旱姆块g。
3. 死者男仆
姓名:愛德華·亨利·馬斯特曼
年齡:三十九歲
國籍:英國,在美國芝加哥待過
特征:瘦削整潔,一看就是受過良好訓練的仆人
臥鋪:二等廂,四號下鋪
時間線:
約21:00 最后一次見到死者,為死者準備好晚上服用的安眠藥,離開死者房間。
不在場證明(午夜到凌晨兩點):意大利人作證
4. 美國太太
姓名:卡洛琳·瑪薩·哈巴特
國籍:美國
臥鋪:頭等廂,三號鋪
時間線:
22:30 瑞典太太來要阿司匹林。由于美國太太已在床上,她問瑞典太太說門閂上了嗎,此時手袋掛在門把上(瑞典太太作證)
01:15 叫來列車員(波洛證實),聲稱有男人在她房間里(證據:列車員制服上的紐扣,出現在靠窗的箱子上的雜志上)
5. 瑞典太太
姓名:洛麗塔·奧爾松
年齡:四十九歲
特征:高個子,山羊臉,傳教士
國籍:瑞典
工作:護士長,受過專門訓練的護士
臥鋪:二等廂,十號下鋪,與德貝納姆小姐一間
時間線:
22:30或22:45 問美國太太要阿司匹林(瑪麗證實她出去過,美國太太作證),不小心打開了雷切特的門,此時死者在看書。(注:最后一個見到死者的人。)
23:00左右 上床睡覺。
不在場證明(午夜到凌晨兩點) 德貝納姆小姐作證。
6. 俄國公主
姓名:娜塔莉亞·德拉戈米羅夫
特征:穿著華麗,長著一張蛤蟆臉的老太太,骨瘦如柴,體質虛弱。
國籍:法國
臥鋪:頭等廂,十四號鋪
時間線:
00:45 按鈴叫女仆過來按摩(列車員作證,波洛也聽到了這個鈴)
不在場證明(午夜到凌晨兩點):列車員和女仆作證。
7. 安德雷尼伯爵
特征:身形魁梧,長相英俊,蓄著一大撮漂亮的胡須,年齡大概三十多歲。
國籍:匈牙利,有外交護照
臥鋪:頭等廂,十三號鋪
不在場證明(午夜到凌晨兩點):列車員作證(不包括01:00-01:15)
8. 安德雷尼伯爵夫人
姓名:埃倫娜·瑪麗亞
娘家姓:戈爾登貝格
年齡:二十歲
特征:長著一張精致嬌媚的外國人的臉,皮膚白皙,棕色的大眼睛,烏黑的頭發。
臥鋪:頭等廂,十二號鋪
時間線:
晚飯后 在伯爵房間,后回自己房間服用臺俄那睡覺。
不在場證明(午夜到凌晨兩點) 哈德雷尼伯爵和列車員作證。
疑點:護照上有油漬。
9. 阿巴斯諾特上校
國籍:英國
年齡:四五十歲的様子。
特征:身形偏瘦,棕色皮膚,兩鬢略有些斑白。
臥鋪:頭等廂,十五號鋪
時間線:
00:00左右 與麥奎因下過車(麥奎因作證)
00:00-01:45 在麥奎因房間聊天(麥奎因作證),期間聞到了女人的香味(麥奎因證詞可證明經過一個女人)
01:45 回房間睡覺
不在場證明(午夜到凌晨兩點):麥奎因和列車員作證。
疑點:火車上唯一抽煙斗的人。
10. 哈德曼先生
姓名:塞勒斯·B.哈德曼先生
年齡:四十一歲
國籍:美國
特征:穿一身俗艷的方格西裝,粉紅色襯衫,別著華麗俗氣的別針。偽裝成浮夸推銷員。
工作:紐約麥克尼爾偵探社的偵探,死者請來保護自己(有雷切特給哈德曼的信)
臥鋪:二等廂,16號鋪。
描述嫌疑人:小個子男人,深色皮膚,說話女里女氣(此描述不適用于火車上任何一個人)
不在場證明(午夜到凌晨兩點):列車員作證。(不包括1:00-01:15)
11. 意大利人
姓名:安東尼奧·福斯卡雷利
特征:高大黝黑,會說法語
國籍:美籍意大利人
工作:福特汽車公司的代理人
臥鋪:二等廂,五號上鋪
不在場證明(午夜到凌晨兩點):男仆馬斯特曼作證。
12. 德貝納姆小姐
姓名:瑪麗·赫麥厄妮·德貝納姆
年齡:二十六歲
國籍:英國
工作:家庭教師
臥鋪:二等廂,十一號上鋪,與瑞典太太一間
時間線:
早上05:00 看見有人穿猩紅色睡衣朝過道走去,又高又苗條
不在場證明(午夜到凌晨兩點):瑞典太太作證
疑點:波洛聽到的談話。
13. 德國女仆
姓名:希爾德加德·施密特
國籍:德國
臥鋪:二等廂,八號鋪,獨自住
時間線:
00:45 被列車員叫醒去德拉戈米羅夫公主房間(列車員,德拉戈米羅夫公主作證),在公主房間待了半個小時,中間回自己房間拿毯子,看到列車員從跟公主的房間隔了兩三個門的房間出來。(又矮又黑,長著一撮小胡子,聲音像個女人)
不在場證明(午夜到凌晨兩點):列車員和德拉戈米羅夫公主作證。
疑點:在女仆房間發現了列車員制服,制服兜里有萬能鑰匙。
需要解釋的事情:
⒈有字母H的手帕。是誰的?
⒉煙斗通條。是阿巴思諾特上校丟的,還是其他人的?
⒊穿猩紅色睡衣的是誰?
⒋假扮成列車員的那個男人或女人是誰?
⒌為什么手表針指向一點一刻?
⒍謀殺發生在那個時間嗎?
⒎是更早?
⒏還是晚一些?
⒐我們能確定,殺死雷切特的不止一人嗎?
⒑他身上的多處刀傷還有別的解釋嗎?
再仔細對一遍證詞,留意一些細節,會跟隨波洛發現以下這些不和諧的事情。
首先是男仆:
雷切特高度警惕,手槍還在枕頭下面,不可能主動服用安眠藥——男仆說謊。
然后是麥奎因:
麥奎因說恐嚇信是死者燒的,麥奎因說話時的用詞很奇怪,以及在死者房間發現了兩種火柴,一種是死者的,一種不是——信是兇手燒的,麥奎因說謊。
然后是哈巴特太太:
哈巴特太太聲稱門閂在門把手下方,而在哈巴特太太的房間門把手上方一英尺的地方是門閂——哈巴特太太說謊。
接著是安德雷尼伯爵夫人:
安德雷尼伯爵夫人護照上的污漬和帶“H”的手帕——安德雷尼伯爵夫人不叫埃倫娜,而是海倫娜,改變名字的做法不一定意味著她是兇手,但她一定跟阿姆斯特朗一家有關系,隨后波洛證實了她是阿姆斯特朗夫人的妹妹。
安德雷尼伯爵夫人這樣描述她的家教:英國人,高大,紅發,年長,叫弗里博迪——與德貝納姆小姐的特征正相反,說明德貝納姆小姐也可能是阿姆斯特朗家的家教,隨后波洛也證實了這一點。
接著是德貝納姆小姐:
德貝納姆小姐熟悉“長途電話”這個詞,卻說自己從來沒有去過美國——德貝納姆小姐說謊,波洛證實了她是阿姆斯特朗家的家教。
德貝納姆小姐和阿巴思諾特上?;ハ鄨詻Q相信對方是清白的,而他們聲稱在科尼亞車站才認識彼此——他們早就認識,而且深愛彼此。
還有死者身上左手捅的那一刀:
安德雷尼伯爵的手帕放在他上衣右胸的口袋里——安德雷尼伯爵是左撇子。
正如布克所說,“我們周圍的人,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年齡段,三天的旅程把這些互不相識的人聚集在一起……” 而其實是阿姆斯特朗一案把不同階層、不同國家、不同年齡的十三個人聚集在一起。
因此接下來,波洛把剩下的人也拼進阿姆斯特朗一案的拼圖。
意大利人——汽車司機
瑞典太太——護士
男仆馬斯特曼——阿姆斯特朗上校的勤務兵,后來在紐約做他的仆人。
哈德曼——深愛保姆蘇珊娜
女仆施密特——廚娘(被波洛下套套出來的話)
阿巴斯諾特上?!⒛匪固乩噬闲5呐笥?,戰時,阿姆斯特朗上校救過他
列車員——保姆蘇珊娜的父親
最后哈巴特太太,張口閉口都是我女兒說我女兒說的老太太,她就是阿姆斯特朗夫人的媽媽,著名的演員琳達·阿登。
為什么懷疑是十二個人同時作案呢?
疑點1:雷切特服用了安眠藥,00:37假如兇手在行兇,死者不可能發出叫喊聲,這聲音在誤導波洛。死者死于01:15之后。
疑點2:每個人都有不在場證明,火車上的每個人都有一個看似和自己毫無關系的人來證明自己的清白。而實際上火車上所有人都是與阿姆斯特朗一家有著密切關系的人。
疑點3:刀口的雜亂無章,十二刀,明顯不是一個人刺的,而兇器卻只有一把,且和每個刀口都吻合。
疑點4:大家描述中小個子說話女里女氣的男人,與車上任何一個人的特征都不符。
由此,最后波洛給出了兩個結論:一個正確的,一個錯誤的。
正確的那個就是,火車上13個嫌疑人中,有12個是兇手,動機最大的安德雷尼伯爵夫人很可能是伯爵代替她刺的。
而波洛所聽到的一切只是給波洛演的一出戲,也是本來的計劃:
讓波洛和警察們以為死者是在00:37分,也就是波洛聽到聲音那個時候死亡的。然后這個兇手00:58在布羅德下車,車上每個旅客都可以提供一些證明表示這個兇手中途下了車,警察就不會懷疑到火車上任何一個人。
卻沒想到大雪改變了一切。
這場大雪把他們擬定的兇手困在火車上,沒有人可以離開,他們所有人都有嫌疑,無法開脫。
他們不得不把事情搞得更亂,留下兩條所謂的線索(這兩條線索指向了不在場證明最充分的阿巴斯諾特上校和德拉戈米羅夫公主),編造了一個猩紅色睡衣的女人,并撞了波洛的門引起波洛注意。
最后,布克提議選擇那個錯誤的漏洞百出的結論,給這十三個人以救贖。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書賞析 第(2)篇這是一部犯罪偵探小說,國際偵探波洛先生乘坐東方列車時,遇到了一起謀殺案。一位美國商人雷切特先生在旅行途中被害,身中12刀。波洛先生通過一步一步抽絲剝繭慢慢理清思路,最終得出結論:是十二人的復仇行動。
整個故事就是一團迷霧,讓人摸不著頭腦。通過和嫌疑人的談話,搜查行李箱,觀察每個人的說話語氣,神態,動作,猜測誰可能是真正的兇手。作者對故事情節的安排非常巧妙,吸引著讀者想要探索事實的真相,同時,對人物的心理也是拿捏的很到位,而且波洛先生更是觀察細致,思維敏捷,通過對方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就可以找到蛛絲馬跡,真是佩服。雖然是團伙作案,可是他們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雷切特是一名綁架案頭目,曾殺害了阿姆斯特朗家的一個小女孩,導致他們家破人亡。這十二個人都是和阿姆斯特朗家有關系的人,包括阿姆斯特朗太太的母親,妹妹,汽車司機,家庭教師等等。最終,大家決定放棄對這十二人的追究,默認為罪犯已逃脫,皆大歡喜。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書賞析 第(3)篇你用真相和說謊的人對質,通常他會承認的——往往出乎意料。只要猜對了,就會產生作用。 ——摘錄n本書是一本推理小說,寫的是主人公在一輛火車上根據整個車廂的人員訊問過程來推斷出殺人兇手的故事,全書的出奇之處在于兇手不是一兩個人,而是全部人員有預謀、嚴格協作的殺人,這也造成了前期破案時相互指正不在場證據的場景,令兇案一時陷入停滯狀態。破案的關鍵在于縝密的觀察,根據矛盾做出假設和找尋與慣例的不同之處,最重要的還是能跳出思維的局限。這本小說的立意十分新穎,給人們展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不得不拍手稱奇。自己曾經對于小說總是帶著懶散的娛樂性質,其實很多小說是很具備思考性的,有些是理智上,有些是情感上,如果能夠讀透這些會更加震撼于作者展現的新世界。